巴黎圣母院大火,我们为什么痛惜?
全文共1499字 | 阅读需4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任何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都是文明的缩影,都值得整个文明社会关注、保护。
(图源:dailymail)
今天,网上被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的消息刷屏。
首先带大家回顾一下消息内容:
法国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800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
火势蔓延速度很快,难以控制。在紧张围观的人群注视下,巴黎圣母院标志性的尖顶被烧断,坍塌倒下。
随后火势蔓延至屋顶,木质屋顶坍陷。
(图源:新浪新闻)
法国当地时间凌晨四点左右,巴黎消防部门发言人称“火势得到控制”,并且已经“部分扑灭”。
据媒体报道,珍贵文物已抢救出来,法国总统马克龙承诺将重修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消息一经报道和网络传播,迅速引起了全球网友的关注。
(图源:推特截图)
在推特和脸书上,大量的火灾图片和视频被迅速上传,尚处于夜间的中国网民,也在微博、微信和豆瓣等社交媒体上转播发布巴黎圣母院的火灾图片和直播视频,全世界人民都在为巴黎圣母院的巨大火灾而惋惜,为全人类的文明古迹而痛惜。法国全国教堂都敲响了钟声,为巴黎圣母院祈祷。
现场一片哭泣和惋惜声,不少人默默在祈祷(图源网络)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巴黎圣母院被大火吞没,整个国家都为之震动,我的情感与所有法国民众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看到巴黎圣母院深陷火海,我备感难过。”马克龙还表示:“这是整个法国、整个法兰西民族和全体天主教徒的灾难。”
马克龙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图源网络)
巴黎圣母院大火为何引起如此高的关注度?这是怎样的一座建筑?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最悠久和最具象征意义的历史遗迹之一,也是欧洲最著名的大教堂之一。巴黎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正面双塔高约69米,后塔尖约90米,正厅深约125米,可以同时容纳9000人。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座完全哥特式的教堂,也是巴黎历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古迹。
正面双钟楼立面
这座建筑本身并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符号,而是集文化、艺术于一身,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同时它又见证了巴黎几个世纪的斗转星移,有24位法国国王在这里加冕。教廷在此为圣女贞德召开平反诉讼会,拿破仑称帝的加冕典礼,也是在这里举行。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圣母院曾遭毁坏,1831年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出版,使巴黎圣母院这座教堂重回公众的视线。
巴黎圣母院16世纪画像
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意为“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内珍藏了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到世界文化遗产。
藏于巴黎圣母院内的耶稣受难荆棘冠(法新社图)
米开朗基罗:《悲切》
木刻圣经故事:《天库》
巴黎圣母院著名的玫瑰花窗,在此次大火中遭受损坏。
巴黎圣母院在欧洲建筑史上,也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
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结构,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
这种建筑风格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哥特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最后审判大门(图源:网络)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如此写道:“若干年前,本书作者参观圣母院——或者不如说,遍索圣母院上下的时候,在两座钟楼之一的黑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手刻的词:AN?ΓKH(命运)……这样,雕凿在圣母院阴暗钟楼的神秘字迹,它不胜忧伤加以概括的、尚不为人所知的命运,今日都已荡然无存,空余本书作者在此缅怀若绝。在墙上写这个词的人,几百年以前已从尘世消逝。就是那个词,也已从主教堂墙壁上消逝,甚至这座主教堂本身恐怕不久也将从地面上消逝。这本书正是为了叙说这个词而写作的。”
而如今这场大火,似乎让雨果一语成谶。
我们之所以惋惜,是因为这不仅仅是法兰西民族的灾难,更是全人类的损失。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历史、这些文化、这些艺术,人类才有了文明的记忆。而无论是哪一处的坍塌,都是在告诉我们,曾经的辉煌与衰落,都已化作云烟。
大火前,夜幕下的巴黎圣母院(图源:网络)
(本文资料、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中国国家历史》新书上市,点击“阅读原文”链接即可购买!
下单即赠精美笔记本!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zggjls01@126.com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点击标题立即阅读